李亞梅總監長年關注台灣電影產業發展,長期從事電影行銷、監製與策劃等,曾任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副秘書長,現為台北電影節總監。電影行銷代表作包含《海角七號》、《甜蜜殺機》、《目擊者》等,監製/策劃代表作包含:《寶米恰恰》、《昨日的記憶》等。
本次威律內訓中,李亞梅總監和我們分享影展的內涵及目的,並介紹世界 3 大影展與台灣近年的影展發展情形:
▌影展的內涵及目的
‧ 影片放映:服務觀眾,影展不可取代的是觀眾與影人的交流。
‧ 影片競賽:透過競賽鼓勵影人創作,讓優秀作品獲得更多關注。
‧ 產業活動:提供影人交流的平台,促進產業發展。
李亞梅總監以影展的內涵及目的作為切入點,說明即便隨著電影院、OTT 平台等各式播放電影媒介的普及,影展仍對於電影圈的發展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存在。
▌世界三大影展
德國柏林影展、法國坎城影展、義大利威尼斯影展。
▌台灣近年影展
‧ 台北金馬影展:推廣華語電影。
‧ 台北電影節:以台灣電影為主軸,鼓勵新進影人。
‧ 高雄電影節:以短片及 VR 為特色。
‧ 台中動畫影展
▌台北電影節
‧ 影片放映:城市主(焦點城市、焦點影人)為台北電影節的特色。
‧ 影迷活動:選片指南、靠北影百貨、電影正發生。
‧ 影展商品:主視覺周邊商品、「看電影約嗎」商品(演員設計系列)。
‧ 台北電影節雙競賽:
■ 國際新導演競賽
■ 台北電影獎
■ (會外賽)台灣電影行銷獎:鼓勵台灣電影行銷人員
‧ 產業活動
■ 非常新人:為影視產業發掘新演員。
■ 非常演員:將台灣演員推向國際。
■ 新導演長片工作坊:培養新導演創作電影長片的各項專業知能。
李亞梅總監分享,近年影展在台灣各地百花齊放,各有其不同的精神及特色。以台北電影節為例,台北電影節藉由舉辦多元的主題策展與產業活動,期盼能促成服務觀眾、鼓勵影人及促進產業發展的影展內涵及目的。
▌影展的困境與挑戰
‧ 人員流動:影展的人員往往是因應當年影展籌備而召集,沒有常設名額,也導致工作人員流動頻繁。近年來,台北電影節嘗試推動「影展人才培訓計畫」希望能培養並留住人才。
‧ 電影觀眾流失:隨著串流平台的興起,觀眾的觀影習慣改變,影展及傳統電影院面臨觀眾流失的壓力。李亞梅總監希望能積極拓展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群,透過策劃適合青少年觀賞的電影單元、推出樂齡族專屬套票等方式,希望吸引更多元的觀眾走進影展。
關於如何選擇影展的評審,李亞梅總監表示,她選擇的標準包含性別比例與年齡分布的平衡,且每個專業領域都要有代表,以確保評選過程的公平性與專業度。
李亞梅總監分享,影展的價值在於讓觀眾看見更多在商業電影以外的作品,及在鎂光燈以外、對於台灣電影有貢獻的人們。
--
台灣電影產業持續有各式影人努力深耕,本所也長年耕耘影視產業,為影視從業人員提供法律服務,協助創作者、製作團隊者降低法律風險,確保作品能順利製作與發行。
若您在影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遇到任何法律問題,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
《電影幕後的律師:揭開影視製作的法律秘辛》:
這本書以電影製作流程編排,解析知名案例並提供因應對策,希望藉由這本書來分享我們在影視產業累積的實務經驗,為面臨法律問題的影視從業人員提供實用指南。
‧ 購書連結:
#影展策劃 #影展行銷
#威律內訓 #李亞梅 #台北電影節
#威律法律事務所
粉絲專頁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