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創的無形資產—談專利保護

2021/08/05

本篇文章將針對專利權說明新創事業之專利權保護。
1.專利的概念與類型:
文中說明 發明專利、新型專利、設計專利之概念與區別。
2.關於專利權之取得實益:
取得發明專利後,除了專利權人可以使用外,亦可以透過專屬授權、非專屬授權,授權他人實施專利內容。後段提到第三人侵害新型專利權時,應如何因應處置。
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之歸屬:
如果專利內容是基於內部研發人員(即員工)而來時,專利法則從是否為履行職務區分為以下情形:
(一)員工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
(二)員工非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

專利的概念與類型
在我國現行專利法下,專利分成三類:發明專利新型專利設計專利,皆須向智慧財產局申請後始能取得專利權保護。首先,發明是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的創作,可以是針對物品或是方法的發明。其次,新型則是指利用自然法則之技術思想,對物品之形狀、構造或組合之創作,不包含方法。最後,設計則是指對物品之全部或部分之形狀、花紋、色彩或其結合,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也包含應用於物品之電腦圖像(ICON)及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

專利原則須具備幾個法定要件才有可能取得專利權,首先是產業利用性,也就是可以供產業上利用。再者是新穎性,也就是必須為申請專利前尚未公開於刊物或公開實施,也並非為公眾所知悉。最後則是具有進步性,也就是在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無法依申請前之其他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時,才具有進步性。

關於專利權之取得實益
前面提到的專利在申請後可以取得專利權的保護,以發明專利為例,取得專利權後專有排除他人未經其同意而實施該發明之權。且除了專利權人自己可以實施外,也可以透過不同的授權模式(專屬授權、非專屬授權)授權他人實施專利內容,或是將專利權讓予他人。透過專利權的取得,可以確保新創事業的技術及研發成果避免他人隨意仿效,透過多樣的專利佈局鞏固市場優勢、提高競爭者的門檻,同時作為本身防禦他人主張侵權時,轉守為攻的籌碼。此外亦可透過專利授權取得權利金或其他營業上所必要之交互授權。

申請發明專利及設計專利必須由智慧財產局進行實體審查是否符合前述專利要件,包含前案檢索等,作業時間較長;申請新型專利則是形式審查申請文件為原則,作業時間較短。不過雖然取得新型專利權時間通常較快,但因為沒有實質審查前述專利要件,所以實務上遇到有第三人侵害新型專利權時,要先向智慧財產局申請「新型專利技術報告」,請求實質審查後,視實質審查結果是否初步符合專利要件再去警告侵權人。

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之歸屬
新創事業的專利內容有可能是從發起人或是內部研發人員而來。首先,若專利法及契約沒有明定時,專利申請權人是指發明人、新型創作人、設計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因此新創事業必須留意,如果希望以事業本身作為未來的專利權人時,要事先與發起人透過合約約定清楚專利申請權與專利權之歸屬,以免將來爭議。

如果專利內容是基於內部研發人員(即員工)而來時,專利法則從是否為履行職務區分為以下情形:
(一)員工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
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雇用人,雇用人應支付受雇人適當之報酬。但契約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
(二)員工非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型或設計:
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受雇人。但其發明、新型或設計係利用雇用人資源或經驗者,雇用人得於支付合理報酬後,於該事業實施其發明、新型或設計。

結語
專利必須向欲取得權利之各該國家或區域分別申請始能取得專利權,雖規費不低卻能讓事業取得產業競爭優勢及提升自我防禦機制。建議新創事業可參考自身業務屬性、商業模式、發展策略、風險管理等因素,一併將智慧財產的取得、保護、維護、運用納入評估、考量,找出最適切的智慧財產管理方向。

 

 

本文發表於2021.08.05創業台北https://www.startup.taipei/index.php?action=news_detail&id=836&typeid=1&fbclid=IwAR1NjFF-CMXsP71KrJquPmyTSD7xbpkbmVefPPwqWsVJJpirdt00G9imtak

如有轉載需求,來源出處請直接援用創業台北。

封面圖片來源:123RF.com

回應互動 0 comments
回到最上方